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政务新闻>动态新闻>沙区要闻
内容丰富多彩 科普惠民有感 2023年沙坪坝区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发布日期:2023-09-20
字体:【 默认 超大 |

9月19日,2023年沙坪坝区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活动暨首届沙磁科学节启动仪式在磁器口街道古镇广场成功举办,标志着今年沙坪坝区科普日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沙坪坝区委副书记李鹏,重庆大学副校长、市科协副主席李剑,区政府副区长田盈,区政协副主席吴大君出席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主办,沙坪坝区科协、区科技局牵头承办,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委网信办、区教委、磁器口街道等22家单位联合承办,成都市武侯区科协、重庆大学科协、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菁英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中心、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天文学会、重庆工业设计协会及相关驻区高校科协、学(协)会、科普基地、科技企业协办。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联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反邪教宣传月共同举办。

从现场到云端 科普活动覆盖更广泛

青少年科学秀、“火泡泡奇幻秀”科普实验,机器人、科普剧,9月19日的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精彩纷呈。

当天,重庆大学科协、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天文学会、区医学会、区反邪教协会等高校科协和市、区级学(协)会等23家单位参与,囊括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网络安全、碳达峰碳中和、卫生健康、应急安全、农业生态、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答、垃圾分类、义诊、节能环保、反邪教、“银龄”科普体验等科普内容。

“都很有意思,特别是娃儿,对这些东西都很喜欢。”在智能机器人舞蹈的展台前,市民刘先生正帮着儿子与机器人合影。当天,他本来抱着看一看的心态来到现场,没想到一路体验下来,在现场待足了一个小时。“能玩儿的东西太多了,有模型、有机器人,甚至还有‘卫星’装置,边看还能边玩儿,小孩儿还能学到东西,真的好。”

据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科普宣传活动集结了校地院企会五方力量,现场带来了青少年科学秀、“火泡泡奇幻秀”科普实验、《团雾》科普演说、科普故事荟、四足仿生机器人、城市云展厅、数字农业场景化应用等几十项体验科普展示,内容丰富多彩,能看、能听、能玩,同时兼具科普性和互动性,科普感受更丰富、更立体。

除主场活动外,沙坪坝区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联合联动驻区高校、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基地等举办沙磁健康科普讲坛、“畅想太空”暑期青少年科学营、大学实验室科普“云”探索、“药回安全”创意科普宣传、院士专家进校园、大手牵小手科普研学——走进大学实验室、“博士讲科研”系列讲座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60余个。

从现在到未来 科普工作更加惠民有感

当天的启动仪式,还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院士科普基地、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科普基地、洞舰1号主题景区科普基地等新命名的7个科普基地授牌,至此,沙坪坝区科普基地数量达到76个,科普基地覆盖面更广、离居民更近,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趋势日益明显。

“不仅有新的科普基地,我们还要发布科普基地名单和路线图,真正把科普服务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切实提升大家的科普获得感。”据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普基地贴近居民生活,内容可感可知,是丰富居民科普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通向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关隘,提前布局、设立,将极大推动科普工作开展。近年来,沙坪坝区瞄准“科普全域化”战略目标,加快“科普供给侧改革”提质增速,突出科普赋能、专家引领、资源整合、科普科创融合,调动整合群团组织、行业系统、驻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唱科普大戏,积极推动构建“市区镇(街)村(社)四级一体、校地院企会五方联动”的全域科普新格局,目前,全区共打造主题科普馆和青少年特色科技馆17个,社区科普公园3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国共建基地、中小学校外科普基地8个,共建市、区科普基地76个,已连续四次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20%,位居全市首位。

立足当下,展望长远。本次活动不仅在科普基地等科普阵地上有了新的布局,更在科普服务方面更进一步,首次成立亮相沙坪坝区红岩科技志愿服务队以及沙坪坝区科普展教联盟。其中沙坪坝区红岩科技志愿服务队吸纳了包括高校教授、行业中坚等专业力量,将对接学校、企业、社区、乡村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科学普及、农技服务等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科普联盟内则集聚区域内高校、企业、镇街、部门等36家单位力量,集科普基地、科普场馆展示展览、开发开放、培训教育于一体,可精准满足沙坪坝区市民的差异化科普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这些平台和队伍的成立,我们的科普惠民工作将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大进步。”据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科普平台和队伍的日益完善,他们将更好发挥沙坪坝区创新资源富集、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科普场馆体系共建共享、迭代升级,建强科普专业队伍力量,更好满足全区居民科普需求,让科普工作惠及更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