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拿好身份证依次排队,一个一个来,证全部都办下来了,今天都能领到。”
6月18日,沙坪坝区新桥街道新怡家园、银湾家园、新城大厦的居民,在小区物业办公室集中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而这一本本鲜红的“房产证”,小区居民盼了好几年,困扰他们多年的“心病”终于被“治愈”了。
上门服务 破解产权“难产”
“房产证”为何迟到?群众的“心病”又因何而生?
新桥街道新怡家园属于拆迁安置房,由于该小区办证材料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部分居民入住多年而无法取得不动产权证书,这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块“心病”。
“开发商不办证,几年见不到房产证,居住的房子始终名不正言不顺,而对于居民来讲,只有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后,才能说明我们对此房拥有了所有权。”居民覃大官告诉记者,自入住新怡小区以来,她就为了自己的“房产证”不停地奔波。办证心切,但因开发商的某些原因让证办不下来,覃大官跑来跑去也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说实话,真的太无奈了。”覃大官说。
为了让像覃大官这样办证心切的安置房住户能够顺利拿到房产证,以解决办证不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联合区征收中心,多措并举、“对症下药”解难题,对辖区安置房项目楼盘信息进行全盘梳理,清理未办证的安置房房源情况,查找未办证原因,同时成立专门工作组,并就安置房产权“难办理”的问题进行专事专办,安排专人集中为安置房住户指导填写办证材料。
今年3月初,当还在为“办证难”而烦恼的覃大官,在家中等来了上门为其办理房产证的工作人员。“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是为我办证的,来的时候我还没给他们好脸色。”覃大官告诉记者,自己跑了多年来都没办下来的证,她虽然配合填写了相关材料,但内心还是不相信几个年轻工作人员能把证帮自己办到。
2021年3月15日,覃大官领到属于自己的房产证。拿到证没多久,覃大官家中隔三差五就有邻居来“窜门”,大家都想一睹未来自己手中房产证的模样。而覃大官率先拿到的一纸房产证,也更像是为其他还在办理中的居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6月18日,新怡家园、银湾家园、新城大厦共79户居民也等到了集中发放房产证的这一天,有的拿着仔细端详,有的三五成群相互打趣攀谈,有的还拍照发了一条“朋友圈”,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特事特办 办出群众好口碑
而对于办理房产证,家住银湾家园的姚飞心里一点都不“慌”,直到自己孩子今年满6岁准备上小学,姚飞才开始坐不住了。
“没有房产证,孩子可能无法就近上学,之前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姚飞告诉记者,当时房产证也正在处于集中办理阶段,但是新学期报名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不知所措的姚飞便找到了当时为其集中办理房产证的工作人员。
为了能让姚飞的孩子尽快报名,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收集办证材料,并为其开设绿色通道,以特事特办的形式为姚飞办理房产证。
而事实上姚飞办理的房产证上登记的是自己母亲的名字,如果要变更登记人,就需要姚飞的母亲将房屋过户给他。眼看着报名时间临近,工作人员一边办理房产证登记,一边帮着姚飞准备过户需要的相关材料。从办证到过户然后再办证,仅一天时间,工作人员就帮姚飞将房子过户到他名下。“整个过程几乎都是他们在帮我跑,我拿到证时已经是他们的下班时间了。”姚飞向记者回忆到。
拿到证的姚飞满心欢喜,他告诉记者,过去,看着小区里的居民为房产证奔波,自己都没有着急过。如今遇自己到了“麻烦”才终于体会到大家那种急切的心情。“我很感谢帮我办证的那些工作人员,他们用很高的工作效率真心实意为我解决了难题,如今既拿到了证,孩子也能报上名,简直是两全其美。”姚飞说。
“为群众办实事,首先就应该从老百姓最关切的事情着手,而且要让他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孟艳说,只有真正明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切实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里,把群众的需求落在关键处。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部门联合会审、绿色通道、现场办公等多种工作模式,解决了辖区内27000余户安置房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今年,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牵引,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聚焦解决办证遗留问题”主题实践活动,其中一项就是要彻底解决一批安置房项目办证遗留问题中的“老大难”。仅4至6月,沙坪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就帮助1000余户居民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而此项工作,目前仍在有序推进。(记者 张浩 陈秋霖)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