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事业单位年报
重庆市沙坪坝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2024年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发布日期:2025-09-05
字体:【 默认 超大 |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市沙坪坝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


宗旨和

业务范围

承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的具体工作。承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信息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具体工作。承担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的具体工作。针对救助工作人员开展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工作等业务培训。


沙坪坝区小龙坎马道子92号


法定代表人

谭红勇


开办资金

53.5(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2

53.5

网上名称

重庆市沙坪坝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

从业人数

6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沙坪坝区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在区民政局党委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扣社会救助从“保基本”到“促发展”的转型要求,聚焦“兜底、扩面、提质、增效”,扎实推动社会救助“高效办成一件事”,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及时精准落实。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秉持“促发展”理念高位推动社会救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区委第十三届六次全会将“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区委深改委专题研究“社会救助领域协同增效改革”工作,区委考核办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对镇街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考核。区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执行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的通知》,按季度对各镇街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二是坚持“高站位”谋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工作体制。联合财政、教育、住建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3次,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强化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完善横向融合、纵向联动、上下衔接、政社联动的主动发现网络,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走访,加强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累计排查1.5万余人次,及时将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建立社会救助服务指挥中心,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依托线上线下服务搭建“救助工作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惠民有感平台”三大平台,汇集政府资源,统筹实施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专项社会救助,形成从发现到救助的闭环管理。 三是坚持“高标准”要求兜牢兜准民生保障。全面实施精准保障行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等审核认定,严格执行“单人保”、就业成本扣减、长期刚性支出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覆盖范围,动态调整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区城乡低保对象为6646人,同比增长2.4%。累计发放城乡低保救助金5810万元。投入115.77万元为五类人员9793人投保民政“惠民济困保”。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14482人,新增低保边缘家庭对象1303人,占低保19.7%,增幅达686.9%,实施因病返贫致贫监测并救助421人次,确保“应保尽保”。 四是坚持“高质量”推进提升救助实效。实施急难型和支出型临时救助,加强政策衔接,对困难家庭学生就学期间学费全额救助。累计临时救助1569人,同比增加13.6%,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988.1万元。加强部门专项救助,协同解决困难群众医疗救助1.94万人次854.11万元,解决1651户经济困难家庭住房保障诉求,为1103户困难群众发放住房补贴388万元,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 二、工作亮点做法 建立“线上+线下、物质+服务”深度融合的社会救助模式,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为基层救助工作赋能。 一是创新打造“1354”社会救助机制。链接社会资源,实施救助帮扶服务,提供7大类20个服务项目的《社会力量参与联合体服务立体帮扶清单》,匹配对接救助需求与社会力量供给,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差异化需求。推进“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推动协同增效联办机制”改革,依托“渝悦救助通”横向衔接,纵向贯通,汇集16个部门55项专项救助政策,系统集成12项救助事项,实现救助“供给+需求”精准匹配。深入打造“三大工作平台”,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改革,构筑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救助服务。承办全市现场会,相关案例入选2024年度重庆市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救助申请、个人授权、受助查询等“一网通办”。通过优化办理流程、精简申报材料,救助事项平均办结时间从过去35天缩短至17天以内,最快可10天办结;跑动次数由4次以上压缩到1次,递交材料由10余项压缩到1项,平均精简材料97%以上、减少办理时间95%以上,进一步提升救助办理实效;实行“7天×24小时”网上申办、接诉即办,累计申请量达4000余人。实现社会救助事项“一张表单、一套资料、一次提交、多方复用”,有效解决群众多头申请、部门重复核查问题。 三是持续强化慈善和社会组织赋能增效。联合政府力量、社会力量、慈善力量,多渠道发现救助需求,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就业帮扶等多元化救助服务,实现“单一救助”向“多维救助”转变。上线“渝悦救助通”慈善帮扶项目2个,拓展救助帮扶渠道;创新服务基层新模式,调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349名社会救助顾问力量,依托1433个网格、6894个微网格,采用“点对点”敲门服务方式,常态化开展助医、助学、扶智、助老等服务,惠及8000余人次。创新开展“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建立5个高校招募基地和22个社区实践基地,探索高校毕业生参与社会工作改革,已开展关爱活动38场次,服务群众6500余人次。摸排建立低保人员“就业需求清单”和“就业资源清单”,设立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专项基金,举行“沙磁暖心行动”就业专场招聘会,成功为12名低保人员达成就业意向。 三、2025年工作打算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中心将严格落实《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持续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 一是在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上持续发力。落实低保就业成本扣减、长期刚性支出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激发低保对象就业脱困内生动力。贯彻落实《重庆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等方式,增加救助资金的来源和规模。拓展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功能,持续加强与区城运中心数据互联互通,推进低收入人口精准画像,提升救助能力。 二是在加强救助制度建设上持续创新。探索制定救助标准流程,优化救助审核审批流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简易性的审核审批规范,为基层减负。进一步集成“社会救助一件事”,拓展慈善等服务功能,推进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服务相融合机制建设,促进“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提质增效。规范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型困难家庭,推动将专项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人员延伸,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三是在优化急难社会救助上持续用情。切实发挥临时救助保基本、兜底线功能,加大急难型临时救助力度,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家庭困难。贯彻落实主动发现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工作力量,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群众基本情况,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群体生活难题,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救助。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2024年接受上级机关考核考核合格,全年无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