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1067659446019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文化服务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文化服务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承担文化、宣传、广播电视、体育、科技培训等方面服务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龙海路55号 | |||
法定代表人 |
邓清华 | |||
开办资金 |
12.5(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人民政府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5 |
12.3 | |||
网上名称 |
回龙坝镇文化服务中心 |
从业人数 |
5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二〇二三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回龙坝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宣讲政策理论,涵育文明风尚,服务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多渠道供给公共文化产品,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倡导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社区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 今年以来,回龙坝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增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主线,围绕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根本任务,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毫不动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不折不扣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理论宣讲、摄影展、文艺演出、“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主题微宣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党员群众观看“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沙坪坝区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优秀影片,努力打通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 (二)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主题教育,加大学习力度,巩固学习成果,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1期(为期7天),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模块化学习研讨16次,通过集体研学、个人自学、交流研讨等方式,努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把主题教育学思践悟落到实处。 (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根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每季度开展意识形态风险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处置闭环机制。全年共接受上级意识形态工作检查3次,签订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书43份;聚集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在重庆日报、学习强国、沙坪坝报、沙磁荟等媒体平台发布工作通讯稿120余篇。坚持“扫黄打非”,壮大主流舆论,净化社会环境。坚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坚决守住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四)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冠红岩之名 铸红岩之魂”“红岩银龄守护行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招募红岩志愿者700余名,积极参与政策宣讲、文化服务、科学普及、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擦亮红岩志愿者品牌,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 (一)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承办“欢乐沙坪坝,文化进万家”沙坪坝区流动文化进基层文艺演出、“冠红岩之名.铸红岩之魂”沙坪坝区2023年流动文化服务川剧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大地欢歌”沙坪坝区2023年流动文化服务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诗意田园,沙磁丰年”沙坪坝区2023年流动文化服务精品文艺演出、脸谱绘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基层活动,为群众带来视听盛宴;积极组织参加沙坪坝区广场舞大赛、沙坪坝区第五届运动会;精心筹备,组织举办沙坪坝区第十七届“回龙金梭杯”乡村篮球赛、“运动回龙.梁滩画廊”迷你马拉松赛、2023年回龙坝镇流动文化进基层文艺演出、非遗(烙画)全民艺术普及培训、“魅力乡村.和顺舞台”乒乓球赛、惠民电影进村社、“近悦远来.书香重庆”主题全民阅读活动、“传承经典 共读好书”暑期亲子阅读活动、回龙坝镇2023年“喜迎国庆·欢庆中秋——魅力乡村·和顺舞台”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90余场次。新华网、重庆手机台、上游新闻、沙磁荟等媒体多次报道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二)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全年“订单式”配送图书600册,满足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组织各村、社区举办“近悦远来.书香重庆”、“传承经典 共读好书”等主题全民阅读活动,书香“回龙坝”氛围日益浓厚。 (三)文体设施不断完善。积极争取区级部门支持,在公共服务大厅配置自助借阅机,实现扫码借阅,丰富群众阅读体验;完成四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新增乒乓球桌、象棋桌等体育健身器材47件,现有各类体育健身器材250余件,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拟定“和顺舞台”系列文体活动方案,探索开展“魅力乡村.和顺舞台”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持续打造“和顺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出新出彩。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一)乡村旅游推荐常态常新。突出“乡情打卡地、山水回龙坝”主题,拟定文旅品牌打造计划,规范文旅户外宣传导视系统;引导支持红岭溪谷、彩云乡村办好桃花节和杏花节;积极参与“诗意田园、乡村旅游”新闻发布活动,通过华龙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推荐和美乡村;通过沙磁荟、学习强国等媒体发布“春天里的沙坪坝—回龙坝彩云乡村”等乡村振兴主题宣传片,宣传推介旅游线路和农旅产品10余次,促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突出“乡情打卡地、山水回龙坝”主题,拟定文旅品牌打造计划,明确支持红岭溪谷、彩云乡村办好赏花节,规范文旅户外宣传导视系统,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有序推进。 四、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智慧助老等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70余场次,开设和顺手工制作课程、非遗烙画特色课程、成功打造区级百姓学习之星,推荐和顺茶馆申报市级终身学习活动品牌,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五、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管行业就要管安全。严格按照安全检查计划,加强文物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健身场所、学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的安全检查,加强意识形态类重点敏感场所的巡查检查,及时整改幼儿园周边安全隐患、区级文物兴隆场寨门安全隐患共计3处,协同农业、市场监管、应急等相关部门排查、上报红岭溪谷游乐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宣传工作形式亟待创新,文体活动质量不高,文体设施条件亟待改善,文艺队伍数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文艺骨干后继乏人,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新建队伍缺少培训,社区教育投入较少。 七、二〇二四年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持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提高重大舆情研判应对处置能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持续开展“冠红岩之名 铸红岩之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拓宽文化供给渠道,挖掘公共文化服务潜力。三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百姓赛场进社区、全民艺术普及、展览讲座、全民阅读、惠民电影放映等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扩大文化体育惠民覆盖面。四是建立文化骨干培养机制,不断加强文体队伍培育,提升文化骨干业务能力。五是久久为功持续打造“和顺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三)办好人民满意群众体育。一是广泛开展村BA为代表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二是加强体育设施管理维护,推进体育场地、设施提档升级,为全民建身提供必要条件。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一是抓好乡村旅游统筹规划,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优势,共同打造旅游产品和服务矩阵,打造“乡情打卡地、山水回龙坝”品牌,促进农旅深度融合。 二是融入本地历史传统文化,用好“江姐入党地”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讲好乡村故事,加强互动参与,体现乡村魅力和红色文化魅力,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宣传推介文旅项目,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品牌。 三要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设施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口碑,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实现乡村地区的流量变现以及农旅融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创新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形式,不断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努力营造终身学习良好氛围,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