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管理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1-17
字体:【 默认 超大 |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区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1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7日


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沙坪坝区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新起点上推动沙坪坝图新图变图强,打好“四张牌”,干好“四件事”,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开放引领示范区、文化传承示范区、人民城市示范区的关键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筑牢公共安全屏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对于进一步筑牢全区安全发展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及《重庆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篇 应急管理工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进展与成效

“十三五”期间,沙坪坝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原则,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以“控大事故、防大灾害”为核心目标,构建工作框架,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确保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连续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区。

(一)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落实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精神,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应急管理特点,构建行政管理、组织指挥、救援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一是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组建区应急管理局。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主要职责的区级部门设置专门的安全应急科室,街镇单独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村、社区落实网格化管理,实现横向部门之间、纵向层级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无缝衔接。二是调整区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9个行业领域安全专项办公室;健全区减灾委和自然灾害应急总指挥部,下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气象灾害4个专项指挥部,建立形成“两委、九办、四指”组织指挥体系。三是统筹整合全区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建强“专、常、群”应急队伍,初步建成专常兼备、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四是在健全并严格执行“日周月”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趋势会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沙坪坝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沙坪坝区安全生产督办、通报批评和约谈实施办法》《沙坪坝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完善形成全面系统、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以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落实各方责任,严格监管执法,着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源头治理,严格产业准入,清理整顿家具、塑料、食品等低附加值产业,“关搬改”达不到安全标准和环保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装公路防护栏219公里;完成16座隐患桥梁的整治;完成全区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402户;完成721栋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改造和135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改造,全区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监督执法一体化,全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危化企业、建筑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考评,完成加油站防渗漏改造,持续开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达标创建活动,打造“智慧工地”,增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年年“双下降”,事故总量和亡人总数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27.4%和32.4%。“十三五”期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8.8%。

(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全区14座水库、39处山洪灾害危险点83个森林防火固定卡点、162个地灾隐患点和低洼地带、水利工程等关键部位,均已责任到人。建立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响应流程规范运行,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和互联互通。持续实施工程治理,治理河道总长度29.3公里,实施地灾治理工程28个,消除地灾隐患110余个,新建森林防火通道11.2公里、生物阻隔带17.4公里。及时开展应急救助,积极实施因灾毁损房屋恢复重建或维修加固,稳步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升。启动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避难场所114个。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系列应急演练活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区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约为0.24%,实现“零”亡人。

(四)应急救援与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全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整合消防、民兵、企事业单位等救援队伍,按照“专、常、群”分级分类,建立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救援、道路抢险、环境事故救援等专业8支,区消防救援支队、民兵应急连等常备队伍4支,依托区级民生企业,组建涵盖水电气讯、医疗和物资保障队伍6支,以及镇街综合应急队、微型消防站在内的群众队伍150余支。针对全区事故灾害发生规律和抢险救援实际,创新开展“响应、抢险、处突”三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和桌面推演,逐项明确信息收集、会商研判、调度指挥、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等处置环节任务,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添置物资装备800余件(套),逐步补齐“见事迟、行动慢、本领弱”的短板弱项,全区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五)安全宣传教育亮点纷呈

全面推进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常识,引导大众科学理性认识事故灾害,增强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年均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件,受众人次超30万人次。推进城市居民居家安全宣传,入户宣传用火用电用气常识,在重要时间节点推送安全提示信息年均100万条。创新宣传方式,在网上与重庆日报新媒体合作开发有奖答题程序,开展网络宣传,实现“线下线上”融合联动,开通轨道1号线安全宣传专列。将宣传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把抓好安全培训,特别是抓好企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每年,组织开展免费培训40余期,培训企业2000余家。

二、面临的挑战

(一)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沙坪坝区正处在机遇集成的窗口期、动力释放的转换期、城市能级的提升期、加速崛起的关键期,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不断涌现的网约车、寄递物流、租赁仓储等新业态、新行业给安全生产带来新风险、新问题的同时,基础短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消防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较为拥堵、城市生命线老化、沟渠箱涵漏水锈蚀、老旧房屋数量庞大、建设工程增多量大、东部老城区与老旧住宅区规划建设先天不足等客观现实长期存在,且安全风险日益聚集,消防、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行业,事故依然易发高发。

(二)自然灾害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中央槽谷和西部槽谷地带,辖区山脉密布、河流纵横,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但防御工程基础薄弱,风险防控难度大。辖区包括嘉陵江、梁滩河、清水溪等主要水体65条,嘉陵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沙坪坝区约17公里,受四川、陕西等嘉陵江上游地区强降雨影响,每年7月至9月洪峰过境洪涝灾害多发,磁器口是市级防洪重点区域,防洪标准2.5年一遇。森林火灾风险防控基础设施不足,林火阻隔网络覆盖面小,消防水池、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滞后。地质条件脆弱,中梁山、缙云山等区域受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等影响,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局地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难以及时、精准监测预警,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

(三)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短板。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大应急、大安全、大联动”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行政管理与专业指挥”等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交叉,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需进一步厘清,新兴行业、领域和业态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及自然灾害防治机制不够完善;统一高效的事故灾难调度指挥机制仍需健全。

(四)应急管理基础与救援能力有待加强

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薄弱,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履职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专业装备保障、科技支撑、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够完备,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应急管理部门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有待加强,缺乏平时预防服务、战时统筹组织的综合应急力量。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三、发展的机遇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深化落实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重大战略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十四五”时期进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为沙坪坝区带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随着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水平进步提升,物资储备不断丰富,都为全面提升全区应急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三)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环境有新期盼

安全已经成为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篇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预防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积极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生命安全红线,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灾害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事故灾害全过程精准防控,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协同融合、统筹推进。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应急安全保障设施与其他行业、种类基础设施的融合联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安全设施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升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预防抵御、应急反应、快速修复能力。

——坚持全员参与、社会共治。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组织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有效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明晰高效。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职能划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

——事故灾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下降。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90%以上。

——事故灾害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应急力量,区级、镇街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均达到100%,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应急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信息技术、产业资源更加有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现规模,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

——社会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3.核心指标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目标值

指标性质

1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5

约束性

2

“十四五”时期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时期

下降9%

约束性

3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比例

≤0.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人

预期性

6

年均每百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预期性

7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率

100%

预期性

8

三级应急队伍建设完成率

100%

约束性


第三篇 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织密应急管理责任网络

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组织指导、街镇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进一步细化明确区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规范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明确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推动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完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应急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强化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提升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配强基层监管力量,落实安全监管执法专职人员。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基层工作模式,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职责界限,强化行业部门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推进基层安全检查清单化。

2.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建立完善区应急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区安委会、区减灾委“两委”,安全生产9个专项办公室,以及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4个专项指挥部的职能,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厘清职责边界。

优化应急协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应急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完善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推动与邻近区县签订跨区域联动协议,强化应急联动。

规范现场指挥决策。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制定《现场指挥部运行管理办法》,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3.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营造依法执法环境。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清单和执法检查清单“三标合一”。完善执法人员培养和考核机制,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执法效果评估和重大案件复核机制,健全行刑衔接制度,推进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严格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目标考核,健全完善年度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和自然灾害风险报告奖励制度。探索出台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人文关怀、表彰奖励对应急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政策。

4.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压实自然灾害防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拧紧“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

落实镇街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安全生产分级监管,实行实名制监管方式,加强对本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和自然灾害“走山走水”巡查、“守卡守点”检查,强化事故灾害的早期处置。建立应急管理“镇呼区应、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发现问题快速解决。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宣传教育先行、监管执法驱动,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完善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加强安全技术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黑名单”制度管理,在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二、强化风险预防治理,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条件的严禁准入。禁止在嘉陵江干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严格限制嘉陵江干流岸线五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

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全区范围开展洪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调查。对高危行业企业、规上限上和重点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推动企业安全风险隐患自查自报自清,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成果信息化应用,基本实现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

2.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完善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

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嘉陵江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85%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推动气象、公安、经信、住建、交通、文旅、农业、规划自然资源等区级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

3.持续改善安全保障基本面

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严格落实新建农村公路“三同时”要求,全面排查整治生命防护工程隐患,实施公路安防设施工程120公里,改造危桥5座,治理公路灾害点200处,普通国省干线安全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90万平方米。持续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市政消火栓与城市新(改)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实现全区范围的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100%。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开展五大隐患整治行动和四大能力提升行动,实现高层建筑全通水、可燃雨棚全拆除。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新建大成湖水库、山坪塘4口、渠系5公里。实施梁滩河综合治理,新建堤防15公里。完成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市政排水管网67.66公里,修复63.35公里,整治城市内涝点7处。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新建森林火情智能监控系统。加强森林防火检查站、森林消防水池、防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任务。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多灾统筹、提级扩能。2025年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青凤高科产业园,清理整顿低附加值产业,推动分散企业淘汰关闭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全面推行“两单两卡一会”,强化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高危行业企业和其他非高危大中型企业(单位)标准化全面达标,非高危行业小型企业(单位)标准化重点专业达标,其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重点岗位达标。

4.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

围绕风险隐患开展大排查。落实三个“日周月”制度,常态化、滚动式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以紧盯企业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职的关键作用,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将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紧盯问题隐患开展大整治。针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建立清单台账,落实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对单整改销号。建立重大隐患整改“双重责任人”制度,明确企业单位整改责任人和行业部门监管负责人。

扭住突出违法行为大执法。将务实开展检查执法作为安全监管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尺,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严格“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闭环执法。实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执法“清零”,持续提升执法检查强度、问题查找强度和执法处罚强度。

5.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城市运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开展以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老旧人防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对城市道路、桥涵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建成沙坪坝区市政桥梁(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坚持“应检必检”和“有病必治”,实现结构设施监测率和病害整治率达到100%。加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管线、醇基液体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受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实现全区城市道路照明亮灯率98%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9%。建成城市停车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公共停车位达到90%,户外广告和店招牌设置合规率达98%以上。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应对处置。依法打击城市违法建设、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开展城市内涝点整治专项行动,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有效提升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消防安全。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制定重点小区“一区一策”长效治理措施,深化公共停车资源挖潜。严格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滚动排查,消防用水问题整改率达到100%,自动消防设施隐患逐步解决。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工程、工业企业、大型物流仓储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区级示范单位。从2022年起,根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提升计划,将消防设施改造纳入改造范围。完成磁器口古镇消防安全提档升级。持续开展家庭生产加工作坊、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业态火灾风险,优化落实防控措施。建立完善基层消防网格体系,实现社区微型消防站实体化运行。推动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和终端接入,积极融入市级信息互通平台。

交通安全。全面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滚动排查整治道路安全隐患。强化货运源头管控,实行“四不上路”,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加强延伸到农村的城市公交车安全监管,禁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农村地区通行有乘客站立区的公交车辆。推广应用危险货物电子运单,推动部门共享相关数据,推进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管理。依托治超信息监管系统,持续整治“百吨王”,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公路特长隧道、特大桥梁动态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城市公共交通与“两客一危”车辆、12吨以上普通货车GPS或北斗安装率100%。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服务和管理平台,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农村公路项目100%实现平台监管,枢纽站场视频监测覆盖率、重点运输车辆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四类重点船舶”和地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强化无人机管控。健全重庆西站、沙坪坝站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业、私搭乱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严格落实邮政快递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协议用户安全管理,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

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重庆市建设工程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管理规定》,强化建设单位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首要责任,以“两防”专项整治、风险防控“三驾马车”体系建设、“建安”系列集中执法行动等为抓手,全面推进建设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着力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严查建设行业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

危险化学品安全。强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废弃处置全链条安全风险摸排、登记、管控。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不符合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危化品生产、经营、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危险化学品相关行政许可。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点危化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油气管道高后果区安全风险管控。推动装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不符合布局规划的危化企业改造、搬迁、关闭及转产。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险化学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运用危险化学品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管理。实行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运输、处置单位清单化管理,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收、运、处体系。强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法违法生产、储存,成品油、醇基燃料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工贸安全。推动工贸企业分级监管,推行实名制监管方式,明确相关部门和镇街的监管重点,形成监管合力。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开展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专项执法行动,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进行专项整治。持续开展粉尘涉爆、冶金煤气、高温熔融、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的“四涉一有限”专项整治。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园区外分散企业“搬、改、关”专项治理。完善运用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企业风险动态更新、检查内容明确规范、执法闭环自动提示。

燃气电力。开展燃气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储配站场、地下管线等设施,严格落实长输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大力整治占压管道、交叉穿越、间距不足等安全隐患,指导督促燃气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全面更换老旧燃气管网,加大入户安全检查频次,实现单位用户和居民用户燃气报警装置安装率100%。强化电力行业管理,严格落实电力企业和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推动电力企业开展表后安全检查。

旅游安全。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对玻璃廊桥、悬崖秋千、滑索等高空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监管,持续开展安全性系统评估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

特种设备安全。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发挥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渝特安”APP安全监管效能,实现特种设备动态监管。通过电梯“96333”应急平台运用,提升电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智慧化。推进气瓶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用好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和重庆市特种设备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

危险废物安全。建立生态环境、应急、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动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重点整治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指导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设置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

功能区安全。完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探索建立园区安全人才队伍机制和园区安全管理模式,按照“园区+企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构建园区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和园区建设项目区域整体安全评价,完善公共安全设施。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园区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6.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洪旱灾害防治。强化水库、重点城镇、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重点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风险普查,编制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实施防洪及水质监测项目。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

森林火灾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景区、农林结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规定。加快推进森林防火智慧综合管理体系和防火蓄水池、防火隔离带、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开展2次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时段森林草原火灾督导检查。全区24小时森林草原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

地质地震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镇街、村(居)、村(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实施智能化监测预警项目。有序实施避险移民搬迁。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及治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提高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保障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气象灾害防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施气象监测预警升级改造工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建设生态宜居及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

三、健全应急力量体系,提高事故灾害救援能力

1.做强区综合救援队伍

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队方向和“十有”建队标准,面向“全灾种,大应急”,主要承担区应急指挥部现场运行保障、现场管控和抢险救援职责,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技能比武竞赛和演练,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实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支持消防救援支队由城市消防为主向综合救援转型,切实发挥抢险救援主力军、常备队作用。

2.做精专业救援队伍

优化协同调度机制,研究制定《沙坪坝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提高专业应急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夯实区级有关部门保障队伍建设主体责任,提升水、电、气、通信、医疗、环境、气象、物资供应等应急保障能力,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支撑。

3.做实基层救援队伍

各镇街统筹辖区民兵队伍、群防队伍、网格人员等力量,加强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物业小区、重点消防单位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确保全覆盖。强化各类微型消防站实体化运行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距离现场近、情况熟、行动快等优势,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等先期应急处置,实现应急救援“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

4.联动民兵应急力量

加大军地统建力度,多措并举提高民兵应急力量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建立组织指挥和联动机制,实现军地应急力量共建共训。科学制定装备配备规划,支持民兵应急力量装备建设。组织开展民兵应急力量联考联评和事故灾害综合应急演练。

5.培育社会救援队伍

建立全区社会应急力量数据库,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推动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定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参加联合训练和演练。定期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建立激励机制,按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增强应急应对保障,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合力

1.提升应急指挥能力

进一步健全应急大数据平台,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打造全区应急指挥中枢。开发嘉陵江洪峰应急指挥系统,建好防汛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一张图”。推进区、镇街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标准化建设。

2.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流程,落实第一时间报、全过程报要求,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流转、顺畅沟通。修订完善《沙坪坝区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手册》,实现分级分类高效响应。建立健全全区事故灾害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事故灾害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统一指挥,调动利用部门、基层和社会力量,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强化嘉陵江上下流域防汛联防联控联调,加强中梁山、缙云山森林防火区域协调联动。探索建立毗邻区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预防治理、会商决策、信息共享和救援联动等机制。

3.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坚持“平灾结合、因地制宜、一场多用、就近疏散”的原则,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适时启动《沙坪坝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修编工作。会同住建、教育、城管等部门,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等场地,合理布局避难场所。合理划分场所功能区,完善相应设施,设置应急广播、应急物资、应急照明等设备及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应急标示牌等。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20个,实现人均避难场所面积1.5平方米。

4.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相关规定,优化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划分标准,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严格落实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预案、相邻区域预案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依托国家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指南,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和分级标准,规范应急响应分级。推广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用。完成《重庆市沙坪坝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区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完成镇街、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采取桌面推演和盲演的演练模式,通过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组织指挥水平、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联动协同能力。每年开展区级综合应急演练1次以上,各镇街、管委会开展本级综合应急演练1次以上,区级有关部门、各镇街结合本行业、本辖区实际适时开展专项应急演练。

5.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建立以区级库为主体,镇街库为支撑,镇街储备点为基础,村(社区)储存室(间)为补充的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国家、市级应急物资储备指导目录,加强区级库物资储备,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物资储备保障标准达到5000人以上。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使用、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充分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

提升紧急运输能力。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补偿、结算等配套政策。依托物流园公司等骨干物流企业开展应急物资配送。落实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健全应急优先通行机制。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推广运用高科技配送装备,支持危险地区、隔离区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等,实现“无接触配送”。

6.加强灾后救助恢复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五、突出人才科技支撑,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强化应急人才培育

优化应急管理队伍结构。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强应急系统人才交流,建立机关、基层双向挂职锻炼机制。拓宽应急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选用标准。

加强人才技能水平培训。分级分类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网格员培训,提高问题风险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每2年完成一轮全区基层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全覆盖。加大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健全沙坪坝区应急管理专家库,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依托市应急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监督检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2.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实现行业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对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打造业务协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进智慧应急生态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智力支持作用,开展应急领域交流合作。

3.强化智能装备应用

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人员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制式服装等配备应用,强化执法用车保障,提高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

提升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齐配足主战类装备,重点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讯、智能无人救援、特种救援等方面的设备装备建设,持续加大适用技术装备配备力度,大力提升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加强物联网络技术装备应用,推进特殊、危险环境条件下无人智能装备应用。

提高事故灾害风险防范物防技防水平。加强平战结合、防救一体的防灾减灾装备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安全运行、重大基础设施等灾害快速响应技术装备的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和防范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油气管道、排水管网、桥梁隧道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装备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岗”行动。

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完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鼓励区内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周”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安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依托区域内高校、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挂牌打造集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科普平台于一体的“应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公众安全防范、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推进企业“两单两卡一会”,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培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管理相关办法,保障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管理。

2.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紧急运输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纳入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将安全生产、消防重大违法行为纳入联合惩戒“黑名单”。落实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制度,规范处置程序,明确奖励标准,落实奖励资金。

推动第三方技术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发挥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作用。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发挥事故预防和赔偿保障作用。

3.发挥示范创建推动作用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启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区县的创建工作,指导镇街开展全市安全发展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找差距、补不足、强弱项、固基础、扬优势、增特色,促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篇 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

1. 沙坪坝区大排查大整治数据系统。持续开发应用大排查大整治数据系统,完善实现数据录入自动统计、闭环管理自动提醒、督办事项报警显示等功能,推进实现整合风险信息和图像资料录入以及过程考核评分,探索打通与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数据链接。

2. 沙坪坝区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形成全区工贸行业安全风险“一张图”,实现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推进企业端开发和应用,推动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自纠,提高监管效能。

3.沙坪坝区道路运输货运安全服务平台。将全区道路运输企业纳入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对运输企业安全现状的实时监督和管控,同时提供企业安全生产咨询服务。

二、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4.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摸清我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

5.森林防火智慧综合管理体系。搭建“空、天、地、人”立体感知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沙坪坝区森林智慧防火数据库,定制森林防火智慧云平台,集成卫星热点、高空双光谱云台、林下红外火灾探测器、智能语音卡口、瞭望塔、红外语音电子宣传杆和智能消防箱等物联设备,实现全区森林火灾立体式、智能式监测预警。

6.地质灾害隐患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开展46处地质灾害点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对72处地灾隐患点实行智能化监测预警。

7.防洪及水质监测项目。建设全区河库全覆盖视频监控设施,约300个视频监控设备及平台,对全区河库水质断面监测点安装约100个水质(自动化)监测设备及软件开发,升级换代全区中小河流及山洪灾害监测站点。

8.气象监测预警升级改造工程。依托重庆气象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在气象灾害高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无气象自动站镇街增设一批气象监测设施。升级12个两要素自动气象站为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基于云架构的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建设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实现预警信息快速精准、到村入户。

9.生态宜居及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依托市级智慧气象预报系统,收集气象、应急、水利、农业、规资、旅游、城管、交通等领域数据,整合嘉陵江上游气象、水文数据,融合嘉陵江流域面雨量预报技术,建设沙坪坝生态宜居及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0.沙坪坝区应急指挥中心。打造全区应急指挥中枢,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配备会议系统、12350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热线等软硬件设施设备,整合森林防火、防汛救灾、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行业企业等数据库资源,升级现有应急指挥大数据平台,建成集信息传输、指挥调度、会议会商、值班值守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中心。

11.沙坪坝区防汛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在磁器口建设以防范应对嘉陵江洪峰过境灾害为主的防汛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包括指挥大厅、防汛物资库改建、防汛文化建设、防灾体验中心等内容。开发嘉陵江洪峰过境灾害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全面调查沿嘉陵江(沙坪坝段)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应急能力等基本情况,并进行3D建模,完善嘉陵江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以内各类承灾体基础数据,实现水情实时显示、模拟淹没分析、灾情统计等功能。

12.沙坪坝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在整合区综合应急救援队、区消防救援队等现有训练场地基础上,采取新建或改建等方式,建设应急救援实训及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打造集防汛抗旱、森林灭火、地质灾害、危化等技能培训和公共安全宣传功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四、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工程

13.应急救援装备提升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先进适用救援装备,强化物资装备日常维修保养,不断提升应对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处置能力。

14.事故灾害物资装备储备库。整合利用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医疗应急储备库,将分散储存在应急局机关、歌乐山、青木关的全区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和救灾救助物资装备进行集中储存、规范管理、统一调度。

15.应急管理执法装备配备工程。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结合执法任务实际需求,为执法人员配备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设备以及行业专用等装备。


第五篇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根据本规划要求,相关防灾减灾专项规划要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要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主要任务、工程项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协同推进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点工程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经费保障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按照事权划分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建设重点工程纳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与投资计划中,健全规范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保障资金落到实处。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应急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的投入,坚持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严审慎用,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

三、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由区安委会办公室、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客观、科学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丰富监测评估方式,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