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勤,高级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小学校校长。主持主研国家市区级规划课题30余项。发表学校管理、教学论文2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重庆市优秀科研校长、重庆市骨干校长等荣誉称号。
“当老师和当校长都需要智慧,需明白‘以学生为中心’才是办教育的本质——把学校办得有生机与活力,听得到生命生长拔节的声音,看得到孩子成长成熟的活力。”唐大勤始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才是办教育的本质。
如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部分呢?作为校长,唐大勤认为那就得“目中有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他已经习惯了蹲下身子看孩子,把俯视变为平视,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小细节,让唐大勤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人。
爱与得,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唐大勤从教三十余年来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沙坪坝小学前,唐大勤在滨江小学任校长。有一年,学校来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孩子,十岁才读一年级。开学两周后,十几个家长来学校找到唐大勤,因担心这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家长们提出不允许这个孩子再继续上学的要求。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能理解家长的酸楚。”唐大勤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让这个不幸的孩子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于是,唐大勤拒绝了家长们的要求。
接下来,唐大勤与这个孩子的老师沟通、与孩子家长交流,共同制定帮扶计划,时时挂念、关心这个孩子。渐渐地,这个曾经不说一句话的孩子,见到唐大勤居然会喊“校长好”,唐大勤笑的很开心,他知道,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努力初见成效。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既然来到学校,就是把他们自己交给了学校,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唐大勤坚信作为一名教育者,就应该尽自己所能,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教与育,跟学生做朋友
为了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唐大勤始终在孩子的事情上多了一份“心思”。“初到沙坪坝小学和同学们正式见面,是在散学典礼的主会场,我跟孩子们打招呼‘亲爱的同学们、孩子们、小朋友们好’”!唐大勤说起那个场景,记忆犹新。
他在会上询问一名小男孩,“若在大街上碰到他这样一个陌生人,该称呼爷爷呢,还是叔叔或大哥哥?”小男孩看了看唐大勤,直接叫道:“叔叔好!”“一点儿都不错,其实我更想同学们叫我大哥哥。”唐大勤风趣的回答引起同学们的欢笑与讨论。
紧接着,唐大勤担任钢琴伴奏,与孩子们一起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面对新校长的多才多艺,孩子们都惊呆了,很多孩子纷纷提问“你几岁学的钢琴?我五年级了还能学钢琴吗?你会弹《童年的回忆》吗……”孩子们天真的问话,让唐大勤了解到他们并没有把他当校长,而是当朋友。
“事情过去了大约两周,有一天中午在巡视的时候,居然有两位小女孩真的叫我大哥哥。”唐大勤兴奋的发现孩子们真的把他当朋友、当大哥哥了。他由一个校长变成了孩子们心中一位可以说悄悄话、畅所欲言的“暖男”。有学生想学习什么课程,找他参谋;课间,楼道、走道、操场上都能看到孩子们围在他的身边问这问那、谈天说地。
“我很愿意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看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我会将这些‘宝贝’珍藏,学校要做的,就是呵护这一份独特,并加以积极引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树立自信。”唐大勤说,“基于学生特点、学校本身情况和教师资源,把孩子们的需求融合到‘课程教人、活动育人、文化养人’中,把教师和家长凝聚到‘陪着孩子一起美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可以形成磅礴的教育力量。”
唐大勤坚信教育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能力,还要培育情感、心灵和灵魂,这些都关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
在唐大勤的带领下,沙坪坝小学传承着“聚沙成塔”的核心理念,实践“小小沙粒颗颗独秀”主题文化,逐渐凝炼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的“人的教育”新主张,推动沙坪坝小学向着更加卓越砥砺前行。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