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记者 张东盼 通讯员 刘若男 候呈希
“两个孩子都到了,开始上课!”冬日清晨,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干部张庆、战士朱小斌,分别将孩子送到场站幼儿园后,各自奔赴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与此同时,场站幼儿园里仅有的一名园长和一名教师,带着两个小“军娃”,开始了一天的教学活动。
一所幼儿园,只有两个孩子,为啥还要开办?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该场站,探寻这所特殊幼儿园背后的故事。
该场站地处艰苦边远地区,“风吹石头跑,黄沙遮日头;远山入沙尘,近树无影踪”是部队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
该场站政治工作处领导告诉记者,场站幼儿园开办于1988年,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龄前儿童,帮助驻地官兵解决了随军子女入托和教育难题。前些年,他刚到场站任职时,幼儿园还十分热闹,教职员工有时甚至忙不过来。人手紧张的时候,上级还会选派专业幼儿教师前来帮助工作。然而近几年,随着适龄儿童逐渐减少,幼儿园变得“冷清”起来。
今年下半年,园内仅剩下两个孩子,关于“停办场站幼儿园”的议论,在官兵中渐渐传开。其中,最担心的便是正在这所幼儿园上学的两名“军娃”的家长。
幼儿朱宏博的父亲朱小斌,与妻子杨海琴驻守在距离场站两公里的一个台站。那是场站的一个“夫妻哨”,朱小斌夫妇共同值守,负责台站安全管理和设备日常维护。由于台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夫妻俩必须随时有一人负责值守,只能轮换着照顾孩子。
“想上地方幼儿园,但来回交通不便,通勤太难!”另一名幼儿张皓则的母亲何珊告诉记者,部队远离城镇,距营区最近的地方幼儿园也有近40公里,接送非常不便。
“要么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要么就只能让妻子带着孩子回老家。”张皓则的父亲张庆告诉记者,妻子身体不太好,一个人带孩子他也不放心。
驻守艰苦边远地区,子女入学入托面临诸多矛盾困难,严重牵扯官兵心思精力。面对官兵家庭的现实困难和种种不便,该场站机关下定决心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服务基层就是服务战斗力,关心官兵就是关心备战打仗。”该场站党委一班人深入讨论研究后,向全站官兵作出承诺,“只要官兵子女有入托需求,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场站幼儿园都不会停办!”
“感谢组织帮助我们解决了孩子入园的难题。我们将不负重托,继续扎根边防、守好哨位!”得知场站会把幼儿园继续办下去,杨海琴感动地说。
在此基础上,该场站机关深入调研,围绕官兵反映相对集中的“家属房修葺”“差旅费报销”等问题,逐一研究解决措施,指定相关责任人并明确解决时限,以定期汇报、官兵审评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做好“下篇文章”。
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该场站积极回应官兵现实关切,全力解除官兵后顾之忧,把暖心事办到官兵心坎上,赢得官兵及家属广泛认可,有效提振了军心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