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不断拓展纪念服务内容,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护,以讲述人、守护人、贴心人的身份,全力做好新时代烈士褒扬纪念工作,大力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缅怀革命先烈,当好红色故事的“讲述人”
“‘盘曲生根乱石中,繁枝今日出墙东。英雄已去精魂在,映其榴花岁岁红。’诗中所提到的石榴树位于白公馆放风坝的角落,由许晓轩烈士种下,经过几十年风雨,现已根深叶茂、岁岁花开如火,就像革命者播下的星星之火,已经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今年暑假,来自重庆一中初2026届6班的骆彦希同学,自豪地走上“小小红岩讲解员”服务岗位,声情并茂地向歌乐山小学的师生讲述红岩故事。
“每一次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骆彦希说,她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当上“小讲解员”并不容易,要经过层层选拔,历经多轮班级、年级PK,再通过专业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一段时间以来,沙坪坝区以“学习+赛训+实践”的方式,实现“小小红岩讲解员”队伍全覆盖,培育“金牌小小红岩讲解员”30名,通过人人讲红岩、个个知红岩,达到红岩精神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
“树人校史与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创立于1938年的树人小学校,创始人之一王焕志,也是学校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在树人小学“校史+党史”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翻开《树人十讲》文集,讲述学校百年红色故事。
在滨江小学,《建强红色堡垒 倡导滨江精神》校史课程走进每一个班级,讲述难忘的抗战岁月;在莲光小学,“莲园·党史讲坛”为师生讲述江竹筠、刘国志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一场场红色宣讲在各学校铺展开来。
沙坪坝区联动社会资源,开设多样化的“开讲红岩”课堂,利用思政课、升旗仪式、朝会、班队会、校园广播站、假期课堂等,广泛开展讲红岩故事、颂红岩精神、说红岩先锋等宣讲活动1000余场。
祭慰烈士英灵,当好纪念设施的“守护人”
8月17日,沙坪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检察院联合举行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协议集中签约仪式。
协议明确各烈士纪念设施所在地乡镇(街道)和社会单位的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协议签订后,将形成检察机关全程监督,所在地乡镇(街道)和社会单位共同管护的新模式。
近年来,沙坪坝区建立全区烈士纪念设施管护“一张网”,完成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魂广场、烈士诗文碑林等陈列、纪念建筑提质升级20余处。
同时,沙坪坝区还首创成立红岩烈士精神传承志愿者服务队,100余名志愿者以线上发布任务,线下开展工作的形式,对全区25座烈士纪念设施全部进行清洁维护,定期擦拭烈士墓碑、敬献鲜花、祭扫烈士、告慰英灵,并通过视频通话、拍摄短视频等方式为烈士亲属提供祭扫实景,代为祭扫。
汇聚社会合力,当好烈士亲属的“贴心人”
沙坪坝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烈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11·27”烈属。
“李婆婆我们来看您了。”今年烈士纪念日期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走进“11·27”烈属李继业的家中。“谢谢,春节前你们刚走访了,现在又来看我,看见你们,我觉得特别亲切。”李继业开心地说。
“11·27”烈属一对一帮扶机制,由沙坪坝区首创并在全市推广。沙坪坝区建立了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各部门参与、街镇落实的“11·27”“四位一体”帮扶体系,开展“两有两必访”常态化联系帮扶制度,对“11·27”烈属做到平常有人问候、重要节假日有人关心,生病遇困必访、烈士纪念日前必访。
为让辖区每名烈属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辖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等单位出台了优属举措,烈属可凭个人有效证件,享受到门诊挂号、看病、检查、治疗、手术、取药等优先待遇。常态化开展烈属巡诊活动,为烈属进行定期体检。
同时,针对住院的烈属,由个人支付的诊疗费、护理费减半收取,由个人支付的手术费可减免40%。此外,为解决老年烈属看病难的问题,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还联合相关医院成立医疗专家组,为就医困难的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上门送医,取得良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