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残联联合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共同发布 “十四五”残疾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沙坪坝区司法局报送的“区法律援助中心为张某某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提供法律援助案” 成功入选。
此次案例征集发布,是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发挥以案释法、以案普法的示范作用,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司法环节。
案情回顾:
2022年2月,肢体残疾人张某某入职某沙发厂从事扪工,双方仅口头约定薪酬。同年6月,经营者秦某注销工厂后,张某某仍继续为其提供劳务。2023年国庆节,秦某突然关闭工厂,虽口头承诺支付张某某9月份工资5000元,但事后却屡次推诿拒付。张某某无奈之下向沙坪坝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却因沙发厂已注销、被申请人主体资格不符而被裁定不予受理,追薪之路陷入僵局。
2023年12月25日,走投无路的张某某向沙坪坝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在核查确认张某某肢体残疾身份及其依靠打零工维生的经济困境后,依据规定免于审查其经济困难证明,立即为其开通“残疾人维权绿色通道”,实现了“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的极速响应,并指派了经验丰富的专业律师立即承办此案。
面对工厂注销、证据薄弱等困难,承办律师迅速采取行动:收集微信记录、转账凭证、工作单,调取工商档案锁定秦某身份;持调查令核实欠薪微信号为秦某本人使用;查阅婚姻档案等夯实责任。经律师调查取证确认,工厂注销后,张某某与秦某个人形成劳务合同关系,适用《民法典》追索报酬。
在法庭上,承办律师凭借构建的完整证据链条和对法律的精准阐释,清晰地论证了秦某应承担支付劳务报酬的法律责任。法院最终完全采纳了承办律师的代理意见,判决秦某向张某某支付拖欠的5000元劳务报酬。残疾劳动者张某某的合法权益,在法律援助的强力支持下,得到了法律的公正维护。
本案为破解新业态下残疾人维权难题,对个体工商户注销后经营者隐蔽用工的维权盲点,为零工经济劳动者特别是残疾人群体维权提供了参考。沙坪坝区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免审经济状况”有效降低维权门槛,承办律师以“证据修复”专业能力弥补残疾人举证短板,拓展了灵活就业群体的法律保护路径,切实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守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坚实力量,让法治的温暖可触可感。
一直以来,沙坪坝区司法局始终将残疾人权益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十四五”以来,共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25件,挽回经济损失174.06万元,提供法律咨询560余人次。下一步,沙坪坝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擦亮法律援助品牌,努力营造尊残、爱残、护残的法治氛围与社会风尚,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坚实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