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就业导向 构建“三全”机制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沙坪坝区人力社保局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建设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契机,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深挖岗位资源、厚植创业沃土、汇聚暖心服务,连续3年沙坪坝籍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应届离校未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让沙坪坝不仅能培育人,更能成就人。
党建统领全过程,夯实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
高站位建立工作机制。构建协同联动的“大就业”工作格局,成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2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高位部署推动,一体贯通落实。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制度,联合辖区内重庆大学等16所高校每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强化高效协作促就业。高标准谋划工作项目。健全党建领航“惠民有感”人社服务保障体系,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开展“红岩人社宣传队”“红岩人社帮帮团”等10项活动,统筹谋划和务实推进高校毕业生政策解读、岗位倍增、技能提升等五大项目。高频次推进督促激励。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通报和正、反向激励制度,对重要就业指标“日调度、周通报、月晾晒”。在关键阶段建立“一日一通报、一周一约谈”的机制,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主动仗、攻坚战。
强化帮扶全周期,聚焦需求牵引、着力稳岗拓岗
着力健全帮扶体系。着眼摸清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创业意愿、就业服务需求等情况,发挥“铁脚板”作用,对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上门服务,填写“青年就业帮扶明白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100%。以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加强部门协作、信息资源共享。2021年以来,为6100余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1311”服务,200余名贫困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
着力发挥政策能效。开展“企业找政策更易、政策找企业更准”宣传活动,深入22个镇街、辖区重点行业、企业大力宣传就业补贴政策。充分运用“一库四联盟”归集52余万人的人力资源信息库,以数字赋能促进政策精准匹配,推动“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今年以来,为104家企业吸纳的1052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单位社保补贴1144.03万元,发放额同比增长31.3%;为44家企业吸纳的333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66.6万元,发放人数同比增长126.5%,有力推动市场主体稳岗拓岗。
着力强化供需对接。着眼急需紧缺职业,探索定向培训就业新路径。以97个区级急需紧缺职业目录为引导,实施“岗位+培训+就业”三环衔接的专项培训计划,规划20余条定向培训就业“绿色通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培训后就业率达57%。运用直播带岗、夜市招聘等新模式,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63场,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0.3万余个。依托区级培训联盟资源,组织开展美容师、保育师、互联网营销师等高校毕业生定向就业招聘会17场,求职意向达成率85%以上。
优化服务全链条,注重点面结合、优化就业环境
打造“家门口”就业载体。坚持统筹谋划布局、便企利民为本、因地制宜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15+5”人社便民服务圈建设行动。强化构建人社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便民“直通车”,真正实现人社服务“无忧办”“快速办”。积极创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发展“夜间经济”“后巷经济”,通过打造零工驿站、设立便民市场(摊点)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家门口”充分就业。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建立创业载体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对现有创业载体进行优化提升。截至目前,区内已有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依托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开展“渝创渝新·荟萃金沙”创业服务五进活动、“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等活动,为6余万高校毕业生开展线上线下创业服务活动38场,积极推进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为20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8万元。我区帮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黄著龙,作为全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被推荐至人社部。
激发人才集聚效能。充分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和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政策性岗位,持续搭建引才招聘平台,组织开展“2023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等沙坪坝专场引才招聘活动,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强化校地企联动,打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30所北京高校就业服务对接渠道,促进我区高校、重点企业和区属事业单位共同引才。实施“沙磁精英”“归巢行动”“青春筑梦”“人才三宝”四项行动计划,开发“人才直通车”小程序,做实68项人才服务事项。
责任编辑:陈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