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重庆市划地名界线暨乡村地名建设现场工作会在万州区召开,安排提升我市区划地名界线管理业务水平,深化乡村地名建设。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建华出席大会并讲话。
▲10月17日,沙坪坝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犹贡勇交流发言
沙坪坝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犹贡勇在大会上交流发言。沙坪坝区坚持做好地名文化的传承、活化和推广,切实以地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风景”。
一、立足传承,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强化历史地名挖掘,构筑地名文化载体,保护传承好历史地名“活化石”,擦亮地名文化“金名片”。
一是精编图录典志。开展《沙坪坝区标准地名词典》编纂工作,以“歌乐山”等地理实体地名展示沙坪坝的自然形态,以“小龙坎”等片区名还原沙坪坝的城市变迁,以“津南村”等老地名唤起群众的情怀记忆,以“太寺垭”等乡村地名保留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目前总计编纂75.8万余字,为地名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推选历史地名。对沙坪坝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名尤其是红岩地名、抗战地名等进行挖掘考证,推选申报市级历史地名9条,甄选确定区级历史地名113条,其中,乡村地名30条。同时,结合沙坪坝区城乡融合发展史、航运史、工业发展史等对历史地名的独特意涵和历史演变进行充分论述,丰富历史地名文化价值。
三是构建专家队伍。积极组建由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12位地名专家组成的地名专家组,在地名信息工作中给予指导意见。建立主动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地名文化爱好者、地名专家的“智囊”作用,不断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水平。
二、立足活化,探索地名文化运用
通过道路命名、采集上图、打造阵地等方式,充分活化利用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切实推动乡村地名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融入道路地名。在青凤工业园、融创文旅城、国际物流枢纽园等道路命名方案中,大量采用当地村落、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等地名,构建起寓意美好、通俗易晓、好找易记的地名生态。根据我区道路命名规划经验撰写的课题《道路命名规划中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的探索》荣获重庆市2023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
二是积极采集上图。根据乡村地名“点亮美丽家园”工作安排,指导各涉农镇街依托百度地图等平台,将自然地理实体、乡村居民点、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全面采集上图,准确规范标注,截至目前,共计采集上图200余条。
三是夯实文化阵地。结合“地名乡愁”行动,选取“林园”“白公馆”等21个代表性地名,创新打造“山洞街道地名文化博物街”“青木关镇、陈家桥街道乡情展示馆”,将地名文化“搬”到社区小巷,陈展村情村史、乡贤名人、历史事件,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创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风景线”。依托丰富历史地名资源,推出“沙磁记忆·地名寻芳”系列文创产品,让地名文化有形有效,活色生香。
三、立足推广,助力地名文化传播
借力多种传播渠道,营造良好地名文化氛围,以地名历史文脉激发群众文化认同。
一是多管齐下“说故事”。投入220余万元,制作“故里故事”地名文化视频短片,集合22个镇街共66部小视频、微电影精彩作品,各级媒体平台总推稿达到400余条,总浏览量近1000万人次,充分展现沙坪坝文化形象。
二是创新手段“传知识”。开办“沙磁记忆地名”、“乡村地名每周学”等专栏,通过每周介绍一个地名,每周宣传一条政策法规,将地名管理政策宣传与地名文化推广相结合,加深社会大众对沙坪坝区地名文化的了解,推动地名管理条例进一步落实落地,截至目前,已发表60余篇,总浏览量10余万人次。
三是组织专场“宣文化”。充分利用红色地名资源优势,在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地名文化宣讲活动,讲述红色地名故事,传承红岩精神。目前共开办专题宣讲会10场,受众5千余人。在磁器口古镇、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以户外LED屏为媒介,开办地名图片展30余场次,有效放大了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地名文化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