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政务新闻>动态新闻>沙区要闻
昔日闲置楼 今日新家园 沙坪坝区盘活存量资产助青年人才居无忧
发布日期:2024-04-10
字体:【 默认 超大 |

“想不到这个闲置了20多年的大楼,现在突然变漂亮了。”4月8日,沙坪坝区小龙坎农贸市场旁的老住户许永红,看着小正街137号大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当天,大楼在沙坪坝区引进社会企业并精心改造后成功盘活,以CCB建融家园·小龙坎人才公寓的身份正式开业,让沉寂多年的大楼重获新生。这也成了沙坪坝区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走深走实的缩影。

“破”楼变新居

小正街137号大楼是原区国土房管局的办公大楼,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4楼及以下是商场,5-11楼是办公区。2003年,区国土房管局搬到新的办公地点后,办公区就闲置了下来。

大楼改造前(区住建委供图)

在附近开了多年杂货店的张义已经不太了解这栋大楼的过去:“印象中,大楼总是灰不溜秋的,看上去破破烂烂,感觉没什么利用价值。”

沙坪坝区为了盘活这栋楼费了不少心思。但是,由于大楼修建年代较早,楼内的设施已经十分陈旧,这给大楼的盘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使想引进社会企业,很多企业也望而却步。

2021年,国家出台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鼓励各地利用存量闲置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并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设和运营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在政策的指引下,沙坪坝区把小正街137号大楼的盘活方向确定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并成功与建融住房(重庆)有限责任公司牵手。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办公室正好可以改造成一间间住房,而且大楼离三峡广场商圈只有几百米,出大楼100多米就是小龙坎地铁站,区位优势明显,这正是企业出手的原因之一。

大楼改造后(区住建委供图)

此后两三年间,CCB建融家园·小龙坎人才公寓项目都在进行安全论证和技术论证,也遇到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障碍。由于大楼下方的商场、农贸市场还在正常经营,且人员密集,因此还需要和居民作充分的沟通解释,争取他们的支持。好在,这些问题都被一一化解,大楼终于涅槃重生。

CCB建融家园·小龙坎人才公寓共有保障性租赁住房305套,含单间配套、一室一厅、两室一厅多种户型,面积20-120平方米不等,每月租金在600-2300元不等。公寓外部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内部装修简约、大气。房间内生活设施齐全、装饰温馨,给人以家的感觉。公寓里还设有共享书吧、共享厨房、露天阳台、羽毛球场等多个室内、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为租户留足了自由度。

“项目前期就很受外界关注,还没开业就接到了数百人打电话来咨询如何办理入住。”区住建委住房保障科负责人韩颖说。

今年25岁的陈丹就在公寓附近工作,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这里。她很早就听说这里在建人才公寓。在公寓开业这天,她还专门过来参观。

“很有住进来的冲动!”陈丹说,公寓的环境让人感觉很舒适,各种共享空间很符合年轻人的胃口,相信在这里可以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据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开业当天,已经有不少市民前来咨询。曾经的“破”楼如今成了不少新市民、青年人的新家园。

盘活见实效

据韩颖介绍,“十四五”期间,沙坪坝区规划有保障性租赁住房13000套。截至目前,通过盘活存量以及部分存量土地的新增等手段,房源已基本筹集完毕,并按照“小集中、大分散”的方式来推进工作。

“‘小集中、大分散’不同于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而是根据新市民、青年人的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建设,也能更好地盘活闲置资产。”韩颖说。CCB建融家园·小龙坎人才公寓就是“小集中、大分散”的代表。

除了CCB建融家园·小龙坎人才公寓,区住建委还在回龙坝镇打造了五云佳苑保障性租赁住房,在陈家桥街道打造了辰寓大学城青年公寓,在渝碚路街道打造了坪桥白鹤岭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持续改善沙坪坝区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条件,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在沙坪坝区创业兴业。

五云佳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共6幢,有2587套住房,其中人才公寓852套,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2022年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可满足周边工作的新市民、青年人5000余人的居住需求。现在入住的人群主要是园区入驻企业职工及沙坪坝区的各类人才。

辰寓大学城青年公寓于2022年4月投入运营,房源共计111套。项目由闲置商业改建成为以单间配套、LOFT为主的租赁住房,目前出租率在70%左右。该项目的核心客群为周边大学生以及个体商户,辅助客群为产业园区的员工。项目在一楼配置有观影区、健身区、阅读区、公共厨房等公共功能区,并且不定期组织线下社群活动,以提升租户的居住温暖度。

坪桥白鹤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房源294套,能保障周边青年人才居住需求。该项目预计今年12月完成主体施工,2025年投用。

记者从区国资委获悉,去年以来,沙坪坝区全力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并在“十项全面清理”成果基础上,突出专业化执行、专项化推进、专班化运行,形成精准高效的资产盘活联动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新盘活国有资产1567宗,有效推动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