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营商环境>营商信息>营商工作
服务业开放试点助力重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发布日期:2021-08-25
字体:【 默认 超大 |

近日,我市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了《关于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庆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的目标。

在这次大会上,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也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服务业开放试点在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本次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将从五个方面出发,为重庆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一是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所以,优化市场环境,要实现竞争充分、秩序规范。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全面落实。这一举措,必然将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试点还从成渝中欧班列梯度运价等方面明确任务,将有力降低企业流成本。

二是法治环境。好的法治环境,能为企业提供保障,让企业更放心、安心地发展,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维权成本。通过试点,重庆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规范监管标准制度建设,创新市场监管,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次试点也明确提及。比如,试点支持重庆用好知识产权法庭,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有力推动产业升级创新。

三是开放环境。开放环境,能够让城市更有包容性,也有助于一座城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提出,重庆要对标国际高标准高水平规则,从优化提升数字营商环境、推进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开展探索,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为引进和培育国际化企业,在数据开放、境外投资者设立网站等方面也提出了创新服务举措。

四是政务环境。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落得快、留得住,这就对一个城市的政务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试点,重庆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如,提出实行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这一举措将把多达20项的审批备案改为仅需告知承诺,有效简化企业投资行政流程。

五是政商环境。政府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只有高效便捷、风清气正的政商环境,才能让主体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通过试点,重庆将有效强化服务,针对企业遇到问题和困难,加强改革探索,打通开放堵点难点和痛点,切实提升开放水平,打造“亲”“清”政商关系。

为企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

良好的融资环境,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在金融服务领域提出了多项举措,这些都将让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渠道,达到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

比如,试点明确,将科技型企业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拓展到全市实施。

“以前仅有两江新区、高新区等部分开放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管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后,这项政策惠及全市所有高新企业,取消净资产限制,实行定额管理,大幅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门槛,极大地满足轻资产的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再如,试点明确,支持重庆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这有利于消除原有外汇管理上的障碍,简化外资进入和境外投资的程序和手续,规范外资进入和对外投资门槛;有利于与国外深度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和区域共建。

除了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金融领域还有很多涉及金融平台的举措,助力重庆聚集更多金融平台,丰富企业融资选择。

比如绿色金融方面,支持设立绿色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发展碳现货交易和环境权益融资,开发绿色融资工具;

比如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外汇即期及衍生品交易;

以及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自然人投资重庆市内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公司;鼓励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

市商务委副主任许新成表示,试点在金融方面提出的政策,将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带来更好的融资环境。

企业发展要素得到有效保障

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不仅有支持,更有保障。

在金融领域,除了上述提到的助企融资政策外,还有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比如试点提出要开展金融领域信息共享、监管协作和风险跨境处置合作;

强化属地监管职责,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电”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在本次服务业开放试点中,就对电力服务领域有了明确提及。

如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发电、增量配电和售电业务;稳步推进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探索创新竞价上网模式。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企业用电成本的降低。

在电信服务领域,重庆服务业开放试点也提出,探索建立适应海外客户需求的网站备案制度,这将助力招引企业项目。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试点专门提出要加强人才保障,比如,在引进人才方面,试点提出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担任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境外人士参加我国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经历互认等方面都提出举措。

人才引进后,如何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试点也提出了相关举措。不仅提出对外籍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还对随行子女在境内入学、出入境口岸通关服务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便利措施和“绿色通道”服务,助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