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耘,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校校长,“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文明市民”,先后多次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上发表文章,并主编了教育专著《映日荷花别样红》。包耘任校长期间,注重并致力于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校风格:杨公桥小学的“治薄”;莲光小学的办学理念“映日荷花别样红”;沙坪坝小学注重校本课程系统构建,提炼了办学理念“聚沙成塔”,确立了“小小沙粒、颗颗独秀”的愿景;滨江小学“文化立校,课程育人”,提炼了办学理念“精纺细织”,凝聚了“让每一名孩子都精彩”的愿景。包耘校长曾接受《中小学德育》专访,并作为封面人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业务上的领导。因此,一名校长不仅是一所学校的“领航人”,甚至可以说是这所学校的灵魂。
作为一位从教三十余年的小学校长,对于教育,包耘始终有着自己的一套育人智慧和教育理念。“办一所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这是包耘常常说起的一句话,也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怎样才算是包耘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今天的滨江小学予以了明确的回答,即文化立校、课程育人、人文氛围,给师生营造一个自由生长的“场”。
何谓自由生长的“场”?即让学校文化走向班级文化、小组文化。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师生从学校这个大“场”走向班级小“场”,让自由生长成为现实。“师生在幸福的氛围中经历、习得、体察和成长,这是教育取得实效的通途。”
精纺细织:让学校文化落地生根
2015年,包耘校长来到滨江小学,就明确提出了要寻根铸魂,构建学校文化系统。为什么要寻根铸魂?包耘校长告诉记者,“精纺细织”是滨江的理念,“坚韧”是滨江的精神。滨江小学的前身为重棉一厂职工子弟小学,重棉一厂的前身是国民政府的纺织厂。自来到重庆起,就遭受了日机长达五年的定点轰炸,而滨江的先辈们不畏强暴,坚持生产,精益求精,不断生产出精细、优质的被服、纱布,支援抗战前线。他们在战火与硝烟中凝炼出了独特的滨江理念——精纺细织;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恒的滨江精神——坚韧。
“因此,纺织成为了滨江的根,精细是纺织人的魂,坚韧是历史留给滨江最大的财富。”
除了高屋建瓴的文化追寻,包耘知道,滨江精神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让学校文化落地生根才是当务之急,而这个“场”应该从他这里打开。
2016年的暑假,包耘带领学校几位男老师自己动手完成了教学楼1、2号楼的基层建设。为墙壁钉基层、贴软木、钉生态木,各项事务亲力亲为,材料自己买,装修自己上,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
正是有了假期的基础建设,开学之后,滨江小学才开始了独特的班级文化建设,让学校文化落地生根。
以人为本:办学校就是办氛围
如果一个学校凝聚了幸福的氛围,那它一定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在滨江小学,每年都有一个保留节目:滨江春晚。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每年年末,学校都会进行一场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滨江春晚。在职老师和退休老师一起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与才华。常常有老师告诉包耘:“我都没有想到自己能有这么能干”。每当听到这个话,包耘校长就会很感慨,办学校就是办氛围,这就是滨江幸福氛围的凝聚。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学校迅速发展,让师生找到情感的归宿,得到身心的自由生长。
特色课程:让每一名孩子更精彩
在包耘校长看来,一所学校的办学是否成功,一定是看他的学生是否精彩。他提出“让每一名孩子都精彩”为滨江小学的办学愿景,并以此构建了滨江小学的课程体系。
谈及学校的校本课程,包耘笑言,还真必须要给我们“厨艺百花园”课程点个赞。原来,在学校所有校本课程中,最令师生们引以为傲的就是“厨艺百花园”课程。自2016年开始厨艺课的建设,三年多来,滨江的厨艺课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
2018年,滨江小学建校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三方论坛上,在关于课程的研讨中,校级家委会家长代表潘屿潇爸爸就曾分享了他家小孩上厨艺课的一件趣事:厨艺课上教了回锅肉,孩子兴趣高涨,回家第一天就做给爸爸妈妈吃,他们非常欣慰。可是,孩子兴趣浓厚,天天都做回锅肉给他们吃,吃得他们连喊受不了,但是心中却是甜的不得了。孩子品尝到劳动的幸福,家长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滨江厨艺课,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