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区级医院科室主任、临床骨干走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开展对接活动,以构建临床医疗“共建科室”推进全区医联体建设走深走实。
高位推动:搭建“专家唱戏”新舞台
作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卫生健康强区”的重要内容,此次对接围绕“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努力推进驻区三甲医院与区级医院临床重点科室深度融合,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区级、下沉社区,让居民更加便捷享受到三甲医院诊疗服务,推进医疗服务能力从“一域强”到“全域强”。
“临床医疗专家们的互动,才是全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主角。”在交流中,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林一语点破对接活动的关键。与以往医联体工作不同,本次“共建科室”重在“行政搭台、专家唱戏”,区卫生健康委与驻区部队医院、市级医院建立协同机制,牵线搭桥,帮助上下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教授、业务骨干等,围绕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等展开临床科室的深度融合。
新桥医院副院长陈许波表示,将以专科联盟、共建科室为突破点,以“八共建设”为重点,全力支持沙坪坝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进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该院将陆续安排骨科、胸外科等国家重点专科的专家教授更多下沉区级医院对应科室,深度参与专家门诊、住院查房、手术带教等。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学术会议‘仰望’三甲专家,现在专家就在身边手把手指导,患者再也不用为了一台关节置换手术往大医院跑了。”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苟亚军激动地说。
百姓受益:构建“48+100”共同体
据了解,区卫生健康委坚持构建“三甲医院—区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诊疗服务联动体系。目前,西南医院、新桥医院、肿瘤医院等医院的48个国家级、市级重点专科,与区人民医院、陈家桥医院、区中医院等区级医院的肝胆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100个临床科室,已经建立协同共建机制,基本覆盖了全区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领域。
以新桥医院与区中西结合医院共建的“针灸康复科”为例。通过引入三甲医院的腰椎旁神经阻滞、骶管神经阻滞等技术,使青凤片区慢性疼痛患者治疗周期缩短了30%,费用降低了40%。
72岁的患者杜老师算了一笔账:“以前去新桥医院做腰椎神经阻滞治疗,挂号、住宿、陪护成本至少6000元,现在在家附近的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能做,居民医保报销后自付大概900-1000元。”
更值得期待的是,新桥医院建设的重庆首个医联体信息系统与区中医院等建立“数字信息互联”机制,逐步实现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实时会诊等功能,平均转诊效率提升80%以上。这意味着,患者拿着区中医院的检查报告,可直接预约新桥医院专家门诊,真正打破“壁垒”。
持续深化:从“物理结合”到“化学融合”
“我们不仅要‘输血’,关键更要‘造血’。”新桥医院院长黄继东透露,该院确立了以“专科联盟”“共建科室”为突破点,重点推动“专家技术下基层、骨干进修提水平”,促进医联体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共建”迭代升级。
这种工作机制是贯彻区委、区政府“名院名科创甲行动”“强化区域优质资源协同”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新桥医院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与三维重建技术落地应用,深度赋能区级医院实现诊疗技术突破,同时帮助联合培育骨干医师,从技术提升与人才培育双向发力,推动医联体建设更实更见成效。
为固化工作机制,区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沙坪坝区军地(市区)医联体“共建科室”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构建起全区市区级医疗机构间的“专家资源互通、医疗业务互融、医疗人才互培、学术学科互建、数字信息化互联、病患双向互转、管理发展一体化”的“六互一体”工作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
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林说:“我们不看医联体签约仪式多隆重,重在看工作效果怎么样,老百姓获得感究竟有多少?”为此,区卫生健康委近期将陆续带领区内医院及部分民营医院,走进西南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十一人民医院等临床一线,充分对接融合,构建覆盖全区的肿瘤防治、创伤救治、精神卫生等重点专科集群,让“沙坪坝,医生好”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保障、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