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11340台由重庆英业达、江苏昆山仁宝、江西南昌华勤等企业制造的笔记本电脑通过“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通关放行,采取拼箱方式搭乘中欧班列启程前往德国杜伊斯堡,标志着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试点在重庆落地实施。
据介绍,在传统模式下,出口拼箱货物完成组货、拼箱、装箱后再申报。货物命中查验需掏箱找货,查验完成后重新装箱。整个流程耗时较长、货物翻动工作量也比较大,特殊情况下受货物体积和装箱顺序影响还可能出现落货情况。
新模式下,多家出口企业可以将货物以散货形式灵活运入拼箱作业场地,货物申报后,海关直接在场内对需查验货物快速实施查验,货物放行后一次性完成拼箱装运。通过这种模式,海关监管“顺势”嵌入了出口物流作业流程,有效提升口岸作业效率。
为保障试点顺利落地,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提前梳理新模式通关流程以及配套信息系统优化需求,指导运营企业在重庆铁路口岸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内划定了出口拼箱作业场地,合理设置分区,并搭建起“两系统一平台”,通过科技赋能对货物进场、理货、移位、堆存、装箱和在途运输等全流程实施可视化动态监控,实现最小化干预,保障新模式运行的安全高效。
“‘先查验后装运’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单箱装运效率,集货发运在口岸一次完成,口岸操作费用降低20%以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节约综合成本,同时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应用中,数字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数字底座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打通海关、铁路口岸及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报关、查验、装箱等多环节无缝对接和闭环管理,为“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关键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试点力度和广度,指导企业将‘先查验后装运’模式从一般贸易拓展至跨境电商等领域”。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监管科副科长张雪梅介绍。
重庆海关将聚焦重庆铁路口岸发展需要,持续推广运用通关便利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通关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推动提升口岸集疏运水平,加快构建“国际通道+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格局,为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