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嘉陵,风动歌乐。六月的沙磁大地,阳光明媚,朝气蓬勃。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进程中,沙坪坝正在图新图变图强的目标征程上奋力前行: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开放引领示范区、文化传承示范区、人民城市示范区。6月15日,感知重庆·“听Ta讲重庆”参访活动走进沙坪坝,九位中外青年嘉宾围绕“四个示范区”建设进行了深度对话、互动交流、碰撞思想。
本次活动的嘉宾有:
向 斌 沙坪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
刘成辉 沙坪坝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毅沙 坪坝区交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陈盈佚 沙坪坝区商务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任洪涛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主任
邱凤雅 沙坪坝区政府外办副主任
黄 浦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公司总经理
王永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
卢 冉(Lojain suliman) 叙利亚自媒体博主 重庆大学在读博士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迭代升级 留住海内外青年人才
沙坪坝区拥有17所高校,10万多名科技工作者,28位院士,3万多名硕博士,市级(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35个,创新活跃指数居全市前列。如此富集和优质的创新资源,为沙坪坝区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我们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切入点,深化校地合作,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级。”刘成辉介绍,重庆师范大学主体搬迁后,沙坪坝区与该校合作,利用东部校区富余的教学楼资源打造出“拾光格·数字软件园”,充分利用重庆师范大学师生的智力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撑。目前该软件园已引入飞象星球、西太深海、猎杰科技等90多家企业,去年获市级“满天星”示范楼宇、市级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称号。
据了解,沙坪坝已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等产业,形成“创客港·未来科技园”“华宇城·生命科技园”“拾光格·数字软件园”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3+N”园区。通过提供空间载体、启动资金,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人才对创新也至关重要。教育优质资源集中的沙坪坝不仅能育人,还通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留人、养人和成就人。
沙坪坝该如何联动高校资源,吸纳并留住国内外的青年人才呢?王永强建议,首先是厘清青年人才的分类和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其次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并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学生留渝创业。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沙坪坝“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建成投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9个,在孵企业和团队1000余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09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实现年产值超40亿元。
均衡教育资源打通城市“血脉” 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要成为一座能育人、留人、养人、成就人的青春之城,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必不可少。沙坪坝区因教而立,也因教而兴,教育已然成为沙坪坝区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向斌介绍,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沙坪坝区致力于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把“全域全面全程”优质的区域教育理念,印刻在沙磁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之中,让优质的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来成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教育。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加大对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规划了一批新校项目,启动了一批优校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多达30余所,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学位近5万个,引进优秀人才,增配教师编制,教育配套服务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坚持“五育并举”内涵式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三年一轮、连续三轮的梯次化内涵发展规划。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十个统一”。依托“1+N”名师名优工程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从党建引领到师资培养,再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创新,从学校初期规划设计到中期评估,再到结果验收认定,全流程引导、指导、督导,让每所学校都做到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我们坚持改革促发展,破除束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传统观念,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规范化”完善体制机制,“数字化”改进评价过程,“科学化”开展选人用人,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深化城乡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区管校聘”,不断加大优秀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提档升级新时代优质学校集群化发展3.0版本,精心设计以“法人统筹、品牌引领、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了 8个优质中学集群、14个优质小学集群,实现了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区域每个角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沙坪坝的优质教育。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与否,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宜业的重要因素。赵毅介绍,沙坪坝现有重庆西站、沙坪坝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可迅达全国2个直辖市、19个省会城市。辖区内16条铁路正支线路、4条高速公路、1600公里道路纵横交错,4条轨道交通实现日均百余万人次“准点准时达”,150条公交线路覆盖城乡全域、2000余台公交车穿街入巷。轨道、公交像一条时间轴,串联了市民生活的十二时辰。乘坐“磁器口——洪崖洞”水上轮渡航线,可“一站式”打卡众多网红景点、13座跨江大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新局面生动呈现。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要门户全域提升开放引领能级
沙坪坝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首发站。近年来,沙坪坝区抢抓机遇和充分发挥开放资源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将“开放”打造成了高质量发展的一张王牌。
“我们着力拓通道、强枢纽、聚产业、提能级,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黄浦说,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沙坪坝区最大的对外开放平台,通过积极拓展“4+N”通道功能,目前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线路已近40条,可通达境内外100余个城市和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开通线路78条,通达全球119个国家的393个港口,同时提升智慧铁路口岸数字化水平,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打造物流交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陆海新通道无水港预计今年底投用,将成为集“物流+贸易+产业+金融”于一体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服务并促进重庆“东南西北”四向通道、“铁空水公”四式联运融合发展,同时促进西部各省区市进一步融入通道建设。
沙坪坝如何依托通道和口岸,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陈盈佚介绍,沙坪坝将开放型经济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大了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力度,通过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建设和跨境电商发展、完善口岸功能等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
据了解,作为全市首批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沙坪坝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区内搭建智能公共保税仓,在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布局海外仓,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收货、仓储、发货等相关业务。同时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帮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搭建对接渠道帮助企业扩充产品品类,提高行业竞争力。2022年,沙坪坝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已实现同比增长142%。
“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还积极运用国际经贸规则和政策红利,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陈盈佚说,沙坪坝积极组织企业“出海”参展,开展经贸对接活动,区内的小康进出口公司整车产品已成功进入韩国等RCEP成员国市场,并积极促成柬埔寨重庆商务联络办落地沙坪坝,这将有助于柬埔寨乃至东南亚企业走进中国,走进沙坪坝。
一流的营商环境能有效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王永强看来,国际化营商环境更是法制化营商环境,政府作为市场规制的制定者,市场公平的维护者,要注重维护法律权威。同时,也应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服务,建立诚信型、服务型、务实型、担当型政府,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成就感。说
文旅融合迎四方游客 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作为巴渝文化繁盛地、红岩精神发祥地、抗战文化聚集地、沙磁文化发源地,沙坪坝是文化大区,更是旅游胜地。
“文旅融合,让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业更加富有魅力。”任洪涛说,千年古镇磁器口就通过引入符合当下潮流的娱乐体验业态,植入数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新模式,加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实现了文化输出与流量变现的双赢。
据介绍,近些年,沙坪坝聚焦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不断提档升级现有景区服务质量,陆续布局磁器口后街、重庆1949大剧院、融创文旅城、磁器口古镇十二巷等文旅项目,精心打造都市休闲之旅、绿色乡村之旅、亲子互动之旅、徒步露营之旅、嘉陵滨江之旅等五条特色旅游路线。
“当前,国内的文旅消费呈现年轻化、国际化趋势,沉浸式文旅作为一种创新型方式,在体验感、互动性与场景感等方面,对年轻游客很有吸引力。”王永强建议将年轻人喜欢的影视IP、游戏、国潮、剧本杀、迷失逃脱等元素融合到旅游项目中,把沙坪坝的旅游IP做大做强。
立足口岸通道优势和文教资源的禀赋,沙坪坝也在不断拓展“朋友圈”,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邱凤雅介绍说,今年以来,沙坪坝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驻华时节团、商务代表团共11批,开展了商务推介,并主动加强与外国驻成渝领馆,特别是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领馆的对接工作。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络比利时、挪威、韩国等国家的学校与沙坪坝区中小学结为友好学校,扩大师生国际视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我很喜欢重庆的山山水水和传统文化,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远在叙利亚的家人、朋友推介沙坪坝。”卢冉说,沙坪坝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发展机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沙坪坝。